秋风送爽,新学期的钟声已然敲响,回首这个意义非凡的暑假,江苏师范大学“红韵苏行”实践团的成员们依然心潮澎湃。那段穿行于红色热土、追寻革命足迹的日子,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成为青春岁月中熠熠生辉的宝贵记忆。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7月至8月,江苏师范大学“红韵苏行”实践团先后奔赴苏州、徐州、南京三地,开展以“铭记红色历史,勇担青春使命”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探访、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形式,在红色热土上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苏州启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月11日,实践团成员沈欣怡,朱佳慧,罗宋忆寒首先来到苏州烈士陵园。苏州烈士陵园是纪念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的陵园。青松护碑林,石兽纪战勋,烈日下实践团成员们整齐列队,对革命烈士纪念碑肃立默哀,敬献花篮。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苏州革命博物馆,馆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图片和历史资料。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们生动地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部分,由中国共产党带领苏州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当看到电子沙盘演示沙家浜军民智斗敌寇的战术布局时,让实践团成员们发出阵阵感叹。玻璃展柜中陈列的《大众报》战时号外、土制手雷等文物,更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当年抗战的艰苦卓绝。
徐州接力,淮海鏖战定鼎中原
7月25日,实践团成员赵佳鑫,吴依洋,李冠宜前往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在前往的路上,实践团成员随机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徐州人民,当被问及对淮海战役是否了解时,老人们瞬间打开了话匣子,讲述着他们所听过的那些抗战故事;年轻人纷纷表示自己上学的时候经常去淮海战役纪念碑扫墓,学校也经常开展相应的爱国主题教育。
即使馆外烈日炎炎,馆内依旧有许多游客、学生前来参观,瞻仰。纪念馆以“人民的胜利”为主题,设序厅、传承厅,设置内容包括“两种前途 命运决战”“逐鹿淮海 决战决胜”“人民战争 深厚伟力”“革命英烈 永垂不朽”四部分内容,实践团成员们逐一参观了所有展厅,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人民力量对淮海战役做出巨大贡献,革命精神永世长存。
南京决战,百万雄师过大江
8月19日,实践团成员张华玲,谢雨轩,马林唯一,高益佳,周颖,柏宇轩及指导老师王胜凯,前往了暑期实践最后一站——南京,先后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
在梅园新村,张华玲以“初心如磐向党行,使命在肩启新程”为开场,带领团队成员循着周恩来总理曾经工作的足迹,感受谈判岁月里的铁血峥嵘;在陈列着《团结就是力量》手稿的展柜前,谢雨轩动情讲述了中共代表团在白色恐怖中坚守信仰、纵横捭阖的统战史诗。
随后团队转赴渡江胜利纪念馆,巨型红色群雕“千帆竞渡”象征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馆内千余件实物与沉浸式光影展陈,再现了渡江战役中军民同心、劈波斩浪的历史画卷。团队成员在“人民胜利”展厅久久驻足,深刻体悟到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鲜血与汗水,更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矢志报效祖国的青春誓言。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开展分组讨论,深入交流学习体会,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回忆三地实践,对历史的追忆以及未来的探讨让实践团成员不禁发出阵阵感慨:
“这次参观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苏州不仅有着小桥流水的温婉,更有着热血奔腾的红色基因。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必将激励新时代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23级金融工程专业,罗宋忆寒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艺术的巅峰,更是人民战争的伟大实践。先烈们用生命熔铸的“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精神丰碑,必将如馆前常年燃烧的长明火一般,永远照耀着新时代的奋进征程。”
——2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赵佳鑫
“从前读《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只觉气势磅礴,如今站在千帆竞渡的雕塑下,才懂得什么是‘天翻地覆慨而慷’。英烈以血肉之躯渡过了长江,而我们这一代人,更要渡的了成长之江、时代之海,以坚定初心回应历史深处的呼唤。”
——23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张华玲
总结
从苏州到徐州,再到南京,“红韵苏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江苏红色土地,用心灵感受革命精神,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解。大家一致表示,要将实践收获转化为前进动力,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学习和实践,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张华玲 赵佳鑫 沈欣怡 罗宋忆寒 吴依洋 谢雨轩 高益佳 周颖
马林唯一 柏宇轩 王锦慧 李菁优 潘嘉宇 李姜缘 黄磊 朱佳慧 李冠宜
图片拍摄:张华玲 朱佳慧 李冠宜